司马迁受过三次宫刑原因 所受的宫刑指的是什么样的
司马迁受过三次宫刑原因
本文导读:所受的宫刑指的是什么样的和司马迁受过三次宫刑原因的知识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提起司马迁,我们都知道他是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历史学家。
司马迁所著作的宏伟巨著《史记》是中国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间一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中国的纪传体史书影响深远,《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那么著有《史记》这样伟大著作的作者司马迁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为什么他在48岁的时候遭遇了残暴屈辱的“腐邢”?也就是“宫刑”。而《史记》这一伟大巨著又是司马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完成的呢?
我们针对以上疑问给大家分析一下:
一:李陵事件
西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对匈奴(Z-Z)最多的一个朝代,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名传千古的名将,如:卫青,霍去病,李广等。
而这里要说的主角之一叫李陵,这个人在历史上并不是名将,也不是很出名的人物,但是西汉历史却绕不开这个人物。
他的爷爷李广是西汉家喻户晓的名将,有“飞将军”之称,“当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就是李广将军一生最真实的写照。而这个事件的主角就是李广的孙子李陵。
公元前99年,汉武帝再次征讨匈奴,由汉武帝的大舅哥李广利率兵出征,本来打算让李陵负责粮草运输,但李陵跟李广利不和,不愿意做粮草兵,就向汉武帝借兵五千,率领这五千步军作为一只偏师同时出征。
结果李广利出师顺利,而李陵率领的这支偏师恰好遇上了匈奴大队人马,李陵及其部下一直战斗到最后一刻,杀敌无数,都没见到援军,最后由于寡不敌众,李广利又拒绝发兵救援而导致全军覆没。
李陵最终没有以身殉国,而是被俘后选择了“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投降一途。
消息传回长安,汉武帝震怒,汉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保持大汉王朝和皇族的尊严,但他却选择投降,失了大汉王朝的尊严,这让汉武帝如何不怒,询问大臣该如何办?朝堂之上顷刻间一边倒地大骂李陵,要求严惩李陵。
而当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时候,司马迁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替李陵开脱,说什么李陵孝顺父母,对朋友义气,对士兵友好,不打骂士兵,且此次出征以一只偏师遭遇匈奴主力围困,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仍战斗不息。
虽然陷入失败之中,但他斩杀匈奴一万余人,其作战勇猛,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了,只是最终寡不敌众而选择投降,但李陵投降只是权宜之计,他肯定是有计划的,希望汉武帝给李陵一些时间,让他再次有机会报答汉室。
司马迁一边为李陵辩护,一边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的大臣,李陵出师不利,他们落井下石。
汉武帝本来就内心愤怒异常,加上群臣点火,听闻司马迁之言后大怒,你只是一个小小的史官而已,竟然大言不惭地为罪臣辩护,于是下令把司马迁打入监牢,判死刑。
李陵
二:性格天真
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司马迁和李广之孙李陵有多深的交情,一个是武将,一个是史官,平时八竿子几乎打不着的两个人,能有什么交情?由此可见,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并不是出于私心,而是公心。
对于司马迁来说,一个入世不深,阅历不够丰富,整日里都是跟历史文献打交道的史臣来说,看问题都是从辩证的角度去看,而根本就会忽略朝堂之上的暗流涌动。
也就是说,司马迁这个人,根本就不懂为官之道,而且性格天真,认为自己是出于公心的一番辩护,汉武帝就算不采纳,也不至于对自己怎么样。
所以,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他敢于面对盛怒的汉武帝为李陵辩护,最终,他也毫不意外地彻底触怒了汉武帝,被打入监牢,而由此也改变了司马迁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