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经验 > 历史典故 >

古代皇贵妃和皇后的区别 皇贵妃和皇后可以同时存在吗

作者:李青青 更新:2024-03-12 05:05:48 来源:领啦网
导读:古代皇贵妃和皇后的区别,为大家介绍皇贵妃和皇后可以同时存在吗和古代皇贵妃和皇后的区别的相关话题,继续往下看吧! 《清史稿·后妃列传》有载:康熙以后,典制大备。皇后居中宫;皇贵妃

古代皇贵妃和皇后的区别

为大家介绍皇贵妃和皇后可以同时存在吗和古代皇贵妃和皇后的区别的相关话题,继续往下看吧!

《清史稿·后妃列传》有载:康熙以后,典制大备。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

清朝入关以后,后宫等级制度经过顺治朝的短暂试探,于康熙朝逐渐成型,制定了一整套等级分明、尊卑有序的妃嫔制度。

清朝时期的后宫妃嫔中,“皇后”,为后宫之主,等同于普通人家的“正妻”“皇后”之下,“嫔”之上为高等妃嫔,等同于普通人家的“妾室”“嫔”之下的“贵人”、“常在”、“答应”则为低等妃嫔,就相当于普通人家的“通房丫头”

古代皇贵妃和皇后的区别

清代后宫妃嫔形象

就此来看,地位仅次于“皇后”“皇贵妃”,便为后宫妃嫔之首。清朝时期的“皇贵妃”,地位特殊、形同副后,对于皇后的后宫地位具备绝对的威胁和挑战。

有鉴于此,清朝的“皇贵妃”一般出现在以下几种情况:

1、“贵妃”薨逝以后,皇帝或者嗣皇帝推恩予以追谥;

2、“贵妃”病重以后,用作“冲喜”之用的加封;

3、皇后无法正常执行皇后职权,由“贵妃”晋升为“摄六宫事皇贵妃”,代行皇后职权,实际执掌后宫。

4、皇后崩逝,中宫虚悬,皇帝选择一位“贵妃”晋封为“摄六宫事皇贵妃”,用作册封为继后的过渡。

古代皇贵妃和皇后的区别

也就是说,清朝时期的“皇贵妃”只出现在病重、病逝或者皇后崩逝、皇后无法正常行使职权的特殊情况下。总之,正常情况下,“皇贵妃”不能和“皇后”同时存在。

当然,清朝历史上也出现了两个特殊情况:

顺治朝时期,孝康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执掌后宫,顺治皇帝将其宠妃董鄂氏晋封为皇贵妃,而且执掌相当一部分后宫事务;

乾隆朝时期,继皇后那拉氏并未被明旨废后,乾隆皇帝将令贵妃魏佳氏晋封为皇贵妃,实际执掌乾隆后宫。

除了顺治皇帝这位“要美人不要江山”的特例;除了继皇后那拉氏“国俗忌剪发,而竟悍然不顾”导致的“帝后矛盾”外,清朝的“皇贵妃”基本等同虚设。

古代皇贵妃和皇后的区别

那么, 既然“皇贵妃”不能和“皇后”同时存在,而且还对“皇后”的后宫地位能造成巨大威胁,向来注重后宫安稳的清朝为何还要设置“皇贵妃”这个后宫位分呢?

类似于“三公”、“三孤”的巨大荣誉

清朝时期的“三公”,即“太师”、“太保”、“太傅”,均系品秩为正一品的荣誉性官职;“三孤”,即“少师”、“少保”、“少傅”,均系品秩为从一品的荣誉性官职。

“三公”“三孤”一般加授予功劳卓著、久侍朝廷的勋臣,用以表示皇恩浩荡和朝廷认可。

同样,在清朝时期的“皇贵妃”册封谕旨中也经常出现“久侍宫闱、赞襄内则”的理由。

也就是说,“贵妃”在病重或者薨逝时,皇帝一般会以晋封后宫位分的方式用作“冲喜”或者给予勉励、认可,毕竟夫妻一场,毕竟侍奉了一辈子。

也就是说,“皇贵妃”这个并不常见的高等位分,基本等同于“三公”“三孤”这等荣誉性官衔,不在乎实权,在乎的是地位和名声。

清朝后宫之中,能混到“贵妃”位置上,要么是极得皇帝恩宠,要么是外戚势力强大,要么是生育有功,为了表示皇恩浩荡,安抚外戚或者皇嗣,予以“皇贵妃”位分的加封或者追赠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