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校 古代国子监是什么地方(2)
国子监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校
魏文帝曹丕黄初中恢复了洛阳的太学,有博士十九人。太学生在魏明帝时增至千余。时依汉制设五经策试之法,通过考试的可补掌故、太子舍人、郎中等。
到西晋时期,晋武帝对太学进行改革,使太学的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同时,为适应士族的发展,又在太学之外设立国子学,专门培养士族子弟,当时国子学的地位比太学高。
隋唐至明清时代,国子学改为国子监,成为国家常设的最 高教育机构,正统的官方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并日益受到重视。历代王朝中,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是两者并设。
三、国子监
国子监由晋代的国子学发展而来,至公元六世纪,隋文帝改国子监为“国子寺”,统一管理国子学、太学等,尔后又将国子寺改为“国子监”。
唐代沿袭旧制,在国子监下设立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不同类型的学校,称为“六学”。也是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
六学之中,国子学地位最高,吸收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太学吸收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其他则吸收低级官员子弟,还可吸收一定数量的庶民子弟。
此外,国子生、太学生、四门生学习儒家经典,律学、书学、算学学生则学习专门技术。可见,那个时代能否升学与出身有关。同时还有日本和朝鲜半岛的外国学生前来留学。
唐代以后,国子监几经变化,到明代成为兼有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两种性质的东西,到清代又取代太学,成为国家唯一的最高学府,职权范围已大大缩小。
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子监。宋初仅设国子监,学生名额甚少,且只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宋代太学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学制。从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和平民的优秀子弟中招收。
综上,中国古代教育机构的发展证明,我国古代的教育是走在当时世界前列的,这是值得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成就。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几年来永恒流传的原因。
以上是领啦网[www.lingla.com]关于古代国子监是什么地方及其国子监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校的具体内容,未经www.lingla.com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