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和尚为什么不能吃肉 和尚是因为虔诚规定的吗(2)
在中国和尚为什么不能吃肉
568年,周武帝与江陵南士进行了频繁接触,他们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佛教。
周武帝已然注意到佛教带给国家的巨大危害。比如,寺院佛像的建造、佛门石窟的开凿,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再如,僧人不事生产、不服兵役,每天盘坐在豪华的庙宇里,便可丰衣足食,这很不合理。
又如,普通民众卖掉耕牛捐建佛像的事件屡见不鲜,还有人献上所有的财产只为把自己的名字雕刻在佛像的底座上,这又直接影响了民众的生产生活。
周武帝意识到,佛教泛滥对国家和人民没有好处。于是,他想进行宗教改革。怎么改?以儒教取代佛教!然而,儒教是汉族的传统学术,北方人不懂,周武帝只好求助江陵南士。
南士们原本对佛教就没什么好印象。如果不是先帝萧衍信佛信迷了,就不会有侯景之乱。如果不是侯景之乱,梁朝也不会定都江陵。如果不是定都江陵,他们也不会被俘虏到北方。所以,在对付佛教这一点上,南士们与周武帝同心同德。
他们跟周武帝讲:
1.佛教肯定得给拿下,不然北周也危险。我们之前萧衍皇帝身上发生了啥情况,你也看到了。
2.儒教取代佛教,我们愿效犬马之劳。但是,佛教在北方的信众很多,如果硬生取代,难以服众,不如召开宗教大会,以儒释道三教辩论的名义,弘扬儒教,压制佛教。
周武帝认为有理,自568年到574年,先后十几次将僧人、儒士、道士请进宫殿,举行面对面辩论,史称"三教论衡"。
江陵南士是儒教一方的代表,他们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即使对佛经的理解,他们也超越一般的出家人。和尚们的文化水平跟南士比起来,大概只相当于初中毕业。所以,每次交锋,佛教一方总是落败。
574年1月9日,最后一次三教论衡的在长安的正殿举行。周
武帝亲自走下龙椅,加入了论辩行列,他痛斥佛教:“释迦牟尼娶妻生子,主不净;佛门允许僧人食肉,教不净;教徒相互攻伐,多罪行,众不净。因为有此三不净,朕要裁撤佛教,以平息百姓的虚幻寄托。”
佛、法、僧是佛门“三宝”,周武帝以“三不净”攻击之,算是从根子上否定了佛教。在这“三不净”之中,僧人吃肉,名列其中。
这还没完。574年6月21日,周武帝发了一个大招,传旨:即日起,北周境内断绝佛、道二教,经书塑像全部销毁,僧人道士勒令还俗,教派财产分发臣下,寺观塔庙赐予王公。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周武帝灭佛”事件。
北周的出家人完全没想到这样的结局。有的僧人担心受罚,直接蓄发还俗;有的僧人用黑布裹上光头,偷渡到东方的北齐境内,继续信佛。
可是,僧人们的灾难还没结束。577年,北周发兵东进,一举消灭北齐,统一了整个北方。周武帝再次要求,北齐境内同样执行灭佛政策。僧人彻底无路可走,只能转为地下偷摸着信。
不过,与灭佛初期相比,此时的灭佛政策执行得不是那么认真,许多寺院和经书得以保留。578年,周武帝去世后,灭佛政策出现大幅松动,僧人们有了一定的喘息空间。
不过,北方僧人的磨难似乎告一段落,反思却才真正开始。僧人们聚在一起犯起了琢磨,到底什么原因导致佛教行业受此大难呢?难道只怪皇权的残暴吗?
有些聪明的和尚终于醒悟,佛教之所以遭此大难,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占用了太多的社会资源。僧人们不应该跟政权争抢民众、金钱和土地,也不应该跟百姓争食。
为了防止佛教再遭不测,也为了重新赢回世俗的认可,北方僧人主动要求改变自己。什么斋饭一碗,青灯一对,古佛一尊,他们就喊着够了够了。和尚们还修改了佛门戒律,特别规定僧人不得吃肉。
581年,杨坚篡夺了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他重建了许多寺院,召回了不少还俗的僧人,力图恢复佛教的运作。但是,杨坚自始至终没有鼓励出家人重新吃肉的打算。
589年,隋军南下,平定了陈朝,实现了全国统一。在此背景下,佛教开始南北合流。当南方僧人与北方僧人会面时,他们不约而同地发现,原来大家都戒了荤!
自此,吃素成了汉传佛教的重要特色。哪怕在佛教最盛的唐朝,和尚们也没有再次吃肉。
本文分享的和尚是因为虔诚规定的吗跟在中国和尚为什么不能吃肉的经验小知识,希望看完本文能给您带来一点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