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汉山城中明朝为什么没来帮 南汉山城明朝援军事件
南汉山城中明朝为什么没来帮
文章导读:南汉山城明朝援军事件和南汉山城中明朝为什么没来帮的相关经验,如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
大明灭亡,谁最伤心?
肯定不是归顺大顺政权的官绅们。事实上,隔海相望的朝鲜人都比这些投降派的文臣士子们悲伤。
朝鲜国对明朝的追祭持续很长时间,即便对清朝俯首称臣后,仍然在祭享祝辞中使用大明年号,直到1914年,此时大清朝已经不存在了,朝鲜还有人使用“崇祯”年号。
从大明倒向大清,朝鲜是极其不情愿的,但心里再怎么抵触,只能接受这种改变,对于在历史转折中的朝鲜,他们没得选。
这段屈辱的历史,被一位韩国导演拍成了历史片《南汉山城》。
韩国拍电影向来敢自戳伤疤,这部电影可以称得上直面国耻。一国之王,着青衣,从侧门出,徒步出城,向皇太极行跪拜之礼,签订了城下之盟。
皇太极的野心
崇祯九年,·皇太极做了一个决定。他比努尔哈赤更进一步,决心抹掉奴从明朝的屈辱记忆,建立起一个新王朝,他宣布改国号由大金改为大清。
在朝贺典礼上,朝鲜使臣却挺直腰杆,拒绝向皇太极叩头行礼。此时朝鲜的宗主国是大明,倘若向皇太极下跪,乃是背叛大明之举。自然朝鲜上下是不能容忍的。
皇太极大怒,愤而派兵征讨朝鲜。这样做不仅仅是炫耀女真人的武力,更是为了让朝鲜臣服,为其提供粮草和兵力,解决了后顾之忧,这样就避免双线作战。
冬天河面结冰,满汉蒙混编成的十万清军直接踏河入境,一路南下。
占据人口优势的朝鲜,打起战来脆得不行,八旗铁骑以摧枯拉朽之势,10天就打到了汉城。仁祖将王族宗室安排在江华岛,自己和朝臣退往南汉山城。
摆在朝鲜上下的是两个选择题:
1、坚持不妥协,等待援军(几无可能)
2、投降,变成大清的属国(可行性高)
在影片里,我们可以看到朝鲜群臣分为三派:以吏曹判书崔鸣吉为首的鸽派,以礼曹判书金尚宪为首的鹰派,以领议政金鎏为首的骑墙派。
崔鸣吉竭力劝说仁祖求降,确保生民免遭涂炭。他深知以朝鲜有限的兵力,根本抵挡不住清军的铁骑。一旦城破,等待所有人的是死亡。
金尚宪认为一国之君不该在天下人面前苟且偷生,向清朝俯首称臣,丧权辱国,断不可为。
领议政先是满口仁义道德,力主和清军死战,眼看战局不利,就改变立场。
真实历史也确实是这样的。仁祖和朝臣议事时,反复提及明朝,奉大明为正朔,认为不能背叛明朝。这正是争论的焦点。
朝鲜为何忠于大明
有人可能疑问, 为什么朝鲜要对大明忠心耿耿?
这与朝鲜立国有关。洪武二十五年,亲近于明朝的大将李成桂推翻了高丽政权,正式建立了朝鲜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李成桂登上国王之位后,立马向明朝称臣纳贡,还上书请明太祖定国号。
朝鲜,是朱元璋钦赐的。“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可以本其名而祖之。体天牧民,永昌后嗣。”
之后,朝鲜一直向明朝纳贡,明朝则下赐给朝鲜更多的东西。
如果说这还只是君臣关系,那后来壬辰倭乱,明朝对朝鲜是再造之恩了。
日本丰臣秀吉率领大军入侵,朝鲜几乎灭国。宣祖向万历皇帝求救。万历两次派兵入朝,历时七年时间,赶跑日本。朝鲜认为和明朝不止是君臣,还是父子了。大明给了朝鲜第二次生命。
李朝仰慕华夏文化,特别看重儒家的纲常礼教,以“小中华”自居。在他们眼里,女真是不开化的蛮夷。
岂可向蛮夷称臣!岂可背叛父君的大明!
被困南汉山城时,仁祖哭述:“三百年血城事大,受恩深重,而一朝将为臣妾于讐虏,岂不痛哉?”
然而,城内无存粮,城外无援军。如此困境下,人心浮动,连主战派人士也开始改变立场。前大司谏尹煌高举崇明义理,斥责主和派。
到后面借病不出,每天晚上向儿子打听求和之事,听到王不肯,叹息人都马上死了,还不快点求和。
就在仁祖纠结时,最后一根稻草压下来。江华岛被清军攻破,仁祖的后宫及宗室百官皆被清军俘虏。
防御江华岛的守官是金鎏之子金庆徵。他整日饮酒作乐,根本不把江防当回事,所以江华岛才这么快被拿下。
清军的砝码又增加了。仁祖和朝臣的心理防线也随着崩溃,在这样的情况下,仁祖被迫率领属臣,匍匐在皇太极面前三拜九叩,与清朝缔结了《三田渡盟约》。
绝明国之交往,奉大清国之正朔。
那一天,汉江的水很冷,但也冷不过仁祖的泪。
虽然朝鲜对清国称臣,但依旧保留了明朝时期的装束和服侍,内部仍沿用崇祯年后,仁祖与人谈及大明,“语及皇明,至于呜咽不能言”。
在数次反清复明的(Z-Z)里,朝鲜也冒着极大风险,积极筹划,帮助南明抗清。
若干年后,当朝鲜使臣到清朝,看到“蛮夷”统治下的汉人,剃发易服,痛心疾首:
四海之内,皆是胡服,百年陆沉,中华文物荡然无余,先王法服,今尽为戏子军玩笑之具,随意改易,皇明古制日远而日亡,将不得复见。
以上分享的南汉山城明朝援军事件以及南汉山城中明朝为什么没来帮的具体内容,未经www.lingla.com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