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 义和团运动历史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2)
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
1901年9月7日,庆亲王和李鸿章代表满清(Z-F)。
同之前慈禧与之宣战的英、法、德、美、日、意、西、奥、荷、比等十一国在北京签订了近代最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从此,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国家。
四、历史影响
义和团运动,以其英勇和无畏的精神,在满清(Z-F)的利用下,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入侵,彰显了中国抵御外敌的意志和决心。
但是,由于其固有的局限性和落后性,几乎完全依靠封建迷信和愚昧宣传,使之难以成为有效的组织和团体,仅靠烧杀抢砸的手段来完成所谓的爱国之举。
对于义和团运动,后世存在褒贬不一的观点。有人认为,义和团运动是中国民众思想觉醒的一种表现,具有鲜明的反帝爱国特色。
不过,也有人认为,义和团太过愚昧和无知,被腐朽的清廷所完全利用。
采取落后和愚昧的方式,例如,拆除铁路,捣毁工厂,烧毁洋货等荒唐的手段,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文史不假在对待义和团的认识问题上,尽管赞扬其反帝反侵略的精神,但整体上却持一种相对保留的态度。
很多人宣扬义和团抵挡了八国联军的进攻,可事实上,他们究竟消灭了多少洋兵却值得怀疑。
据西方的史料记载,义和团除了早先灭洋教时杀戮过两百多洋人外,在八国联军登陆后,并没有真正对八国联军造成过实质性的损伤。
八国联军在侵华(Z-Z)中,其有限的伤亡也是由清军造成的,与义和团运动的关系并不大。
虽然,义和团运动在八国联军侵华初期颇为活跃。但是,死于其屠刀的绝大部分却都是中国人,直接被义和团杀死的教民和疑似教民,就有两万多人,甚至更多。
一些史学家的研究发现,义和团和八国联军并没有太多的正面冲突。据《庚子国变记》记载:
当时,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团员涌入北京,但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时,都没有任何激烈的抵抗,就一哄而散了。
因此,义和团运动并没有某些人宣扬的那么神圣,他们的象征意义要远大于实际意义。
甚至于,就连这种象征意义也开始不断被后世广为诟病。陈独秀在谈及义和团运动时,曾在《新青年》上撰文:
我国民要想除去现在及将来国耻的纪念碑,必须要叫义和拳不再发生。
中国自1840年(Y-P)(Z-Z)后,被迫开放国门并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和工艺。
之后,才出现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这些统治阶级上层的自救尝试。尽管,这些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了,但毕竟也起到了一些有益的积极作用。
而义和团运动,显然不在这种有益的尝试之列。我们在肯定其有限进步作用的同时,更要理性和客观的看待它。
义和团因其局限性和封建性,采取一律排外的思想,抵制所有先进的事物。对于清末难得的一些资本主义萌芽,义和团更是给予了无情和彻底的摧毁。
本文分享的义和团运动历史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跟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的具体介绍,希望给网友们带来一些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