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瓦罐寺的是谁 鲁智深火烧瓦罐寺起因经过和结果(2)
火烧瓦罐寺的是谁
火烧瓦罐寺究竟是何隐喻
话说鲁智深从桃花山滚了下来,大约走了五六十里,便望见一座寺院。这是一座破败的寺院,书中写道:
看那山门时,上有一面旧朱红牌额,内有四个金字,都昏了,写着“瓦罐之寺”。
鲁智深原本是不识字的,不知是念了佛经还是入了道学,如今却能识得“瓦罐之寺”这几个字了。
书中继续以鲁智深的视角,交代瓦罐寺的景象,说这是一座古寺,入了寺门,“虽是大剎,好生崩损”
这一段交代,还是与“革佛诏”有关,寺院都改为道观了,瓦罐寺的牌额肯定也就“昏”了。一座偌大的古寺,变成了一座荒庙。
鲁智深走进瓦罐寺中,接下来的故事,便更有意味了。
因为肚中饥饿,花和尚便直接找到了行脚僧人的接待站“知客寮”。谁知,知客寮也是大门紧闭,上了锁,锁上都爬满了蜘蛛网,满地都是燕子屎。可见,这座大寺院早已被废掉。
鲁智深又寻摸了一回,终于发现几个面黄肌瘦的老和尚在熬粥吃。鲁智深便向老和尚们讨粥吃。老和尚说,我们都三天没吃饭了,哪有粥给你吃。
鲁智深不相信,说这么大一个寺院,怎么能没了斋粮呢?
老和尚说,本寺原本是十方僧人过往常住之地,广有庙产,却被一个名叫崔道成的生铁佛引着一个叫“飞天夜叉”丘小乙的道人,把这里霸占了。
写到这里,施耐庵又透露了另外一段历史。这段历史,便是“崔道成”。
崔道成无疑也是一个称姓氏的僧人,比鲁智深更过分,整个名字都是一个道士的称呼。“生铁佛”已经完全被宋徽宗道教化了。所以,是“道成”。但是,施耐庵为何要让生铁佛姓崔呢?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非常著名的“三武一宗”毁佛灭佛的历史,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
唐武宗李炎和后周世宗柴荣对佛教的毁灭性破坏,史称“法难”。其中,“崔道成”就与北魏太武帝灭佛有关。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施耐庵无情揭露宋徽宗灭佛
北魏时期,有一个名叫崔浩的宰相,此人经历北魏道武帝、北魏明元帝、太武帝三帝,可谓三朝元老。崔浩博览经史,深通阴阳术数。
因而,很愿意结交道教徒。在崔浩所交往的道士中,有一个叫做寇谦之的人,这个人于太武帝始光初年(424年)上道书。在崔浩的劝谏和鼓动下,太武帝开始信道,并大规模的毁佛。
虽然,崔浩在当时号称“在世张良”,为拓跋氏立下过汗马功劳,也为北魏的稳定建立过功勋。但是,在宗教历史上,却留下了很坏的名声,个人的下场也不妙。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以崔道成隐喻崔浩,其实并非是在指责这个北魏时期的人物,而是借此抨击宋徽宗的革佛,对佛教的破坏不在三武一宗之下。
三武一宗灭佛,是明火执仗的对佛教的打击与破坏,最终达到限制佛教过度发展的目的。尤其是柴荣的禁佛,奠定了北宋开国时期“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宗教政策,并没有从根子上革除佛教。
宋徽宗的革佛极其高明,他是以道教异化佛教,从而达到精神和意志上的摧毁。宋徽宗的手段十分隐蔽,逃过了悠悠之口,也逃过了历史的评述。
但是,施耐庵却没有放过宋徽宗,在《水浒传》中以崔道成这个人物,把宋徽宗的革佛与历史上“三武一宗”的灭佛等而视之。
于是,鲁智深火烧瓦罐寺便“师出有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