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秦国攻打邯郸失败 赵国在邯郸保卫战的策略(2)
长平之战后秦国攻打邯郸失败
秦王得知此事,自然不会善罢甘休,前258年九月,组织攻赵。
由于白起身体不佳,秦王选择以王陵为将,率军攻邯郸。
然而,赵国的(Z-Z)潜力已经动员了起来,没有那么容易攻破了!
战国时期的(Z-Z)空前惨烈,守城时,“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全民参战!
当时,列国普遍实行了全民为兵的征兵制,所有达到一定年龄(通常为15岁)的男子都要登记在册,接受军事训练。
长平之战时,赵国尽可能调动的主力,但国内仍有相当数量的,接受过军事训练的男子从事生产、运输等工作。
此外,长期驻扎于代地,用于防御北部边境的一些军队,应当也被抽调回邯郸,参与备战。
这些人,与一些接近15岁的“五尺”男子一起,组成了“壮男”,由廉颇统领,既依城而守,也以“救必开之,守必出之”的原则,主动出击,袭击、骚扰敌军。
此外,身体状况较好的女子,则为“壮女”,主要依城坚守。
而一些身体略弱者,则主要从事运输、后勤等工作。
平原君带头散发家财为军资,并将妻妾编入守城军队,与之同生共死。
因此,王陵统领的秦军顿兵城下,陷入不利。
秦王增兵再战,结果,秦军再遭败绩,五名军校战死。
秦王认为是将帅无能,遂去请白起。
白起一语中的:当时秦军不抓住机遇灭赵,“且休士卒”,如今咱们的士卒确实得到了休整,但“臣料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不好打了!
同时,白起还指出:赵国“其国内实,其交外成”,秦国很可能陷入“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的窘境!
不愧是白起!他已经料到:胜负的关键在“诸侯”。而秦国,必然会输掉这次“伐交战”。
外交博弈
白起之所以判定秦国会陷入“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的窘境,输掉这场“伐交战”,是因为:此时的秦国,在“伐交”上的空间已经很小。
经过几十年的大规模征伐,秦国已经是天下至强,攻破楚国的都城,围攻过魏韩的都城。
与赵人一样,稍有见识的人都意识到:再不联合抗秦,必然是死路一条。
秦国的“伐交”空间十分有限,无非是恐吓加上缺乏诚意的诱惑。
因此,只要赵国在伐交上足够聪明,就能赢得外交上的主动。
长平之战时,赵国错误地选择了过早主动向秦求和,结果被秦利用:秦赵马上就要修好了。你们哪个不知死的要出来帮赵,老子回头就灭了你!于是,魏、楚不敢动,秦赵单挑,秦国得以以综合国力的优势占据上风,并最终取胜。
此时,赵国吸取教训,竭尽全力搞合纵。
毛遂以其胆略、口才,成功说服了楚王,楚国出兵。
在平原君的催促下,义盖云天的信陵君不惜窃符,带魏军出兵。
魏、楚帮助赵,自然与毛遂的口才、胆略,平原君的人脉关系有关。
然而,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联赵抗秦符合魏、楚的国家利益。
毛遂、平原君所作的,只是以合适的方式,把道理讲清楚,排除干扰而已。
一番博弈之下,赵国赢得了“伐交战”,获得了外援。
自乱阵脚的秦王
秦昭王一生都很英明,但在邯郸之战中却出现了罕见的失误。
攻城不下,白起不出,秦王任命王龁接替王陵,加强指挥。
在长平之战中,王龁是前期的主将,后期的副将,资历、威望仅次于白起。
然而,王龁继续强攻八、九个月,伤亡很大,依然不能取胜。
秦王恼怒,找到白起。
白起以军事家的素质指出:现在真没有机会。“何必以赵为先”?应先停止进攻,养精蓄锐,另寻机会。
连白起都说没机会了,这仗是真的没有什么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