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下放真实原因 以前知青为什么一定要插队下放农村(2)
知青下放真实原因
外部强敌环伺
国家资本是革命的产物。
革命是进程是流血流泪的过程,它是不可逆的,革命者热血换来的国有资产是民族财产,它是不能私有化的。
它的原始积累,是剥夺剥削者的资产,并将其变成了全民资产。它也不可以破产,因为它属于每一个中国人。
所以每当发生经济危机的时候,全民将全部承担危机的代价。
清(Z-F)被西方列强甩开的几十年,国内经济基底的薄弱,也导致了全民族的危难。新中国要想赶上,只能拼了命搞发展。
此时,只能寻求外国资本——苏联的帮助。
当苏联支持中国革命的时候,苏联提供给了中国财力物力,农村大量劳动力进入城市发展。一年进入城市当工人的劳动力就达几百万,吸纳速度太快了。
工业化进程开始走上正轨,源源不断的资本投入生产,城市人口剧增,经济增长加快,如果可以一直投资到工业社会完成,中国也不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可惜,好景不长。
当时是美国苏联冷战期间,1950年美国面对中国都封锁国门,1960年苏联全部撤资。
支持给中国的物资一夜之间撤走,立刻便出现了农村劳动力缺失,城市劳动力剩余的局面,经济发展直接停滞。
城市无业人民塞满全城,农村良田一般没人开垦,没钱没粮,一切发展都是空谈。
两个世界霸权大国分割控制世界的过程中,同时封锁中国,此时再去寻求外国投资,也是痴人说梦。六七亿人口的中国如何在当时维持住基本生存问题?靠的就是上山下乡!
农村化解危机
上山下乡,就是劳动力回流的过程。与其在城里等待少量劳动力的在农村生产,不如下乡。
只有参与农村劳动,才能解决城里没有工作的人的吃饭问题。
只有去到农村,才能解决下乡的知识青年的吃饭问题。农村可以承载这么多的劳动力,而城市不能。
农业生产则是个劳动力增密的过程,劳动力越多,生产力越高。
而工业是个资本增密的过程,工业生产要求资本源源不断的输送进去,资本越多,产出越高。实现完全的工业化社会需要资本积累。
当时的中国工业化依托苏联,进程也不完全,资金投入是个无底洞,资金链断裂,工业化步伐停滞,只能靠中国传统的农民经济来支撑。
中国古来就是农业国家,资本积累全靠枯燥的农业生产,生产资料过剩形成原始积累。这与西方靠掠夺而来的资本积累完全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