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是怎么来的 除夕夜的风俗来历和传说介绍
除夕是怎么来的
正文核心导读:除夕夜的风俗来历和传说介绍和除夕是怎么来的的生活小经验,一起跟随[领啦网]小编看看吧!
序言
《一枝春(除夕)》
竹爆惊春,竞喧填、夜起千门箫鼓。流苏帐暖,翠鼎缓腾香雾。
停杯未举。奈刚要、送年新句。应自有、歌字清圆,未夸上林莺语。
从他岁穷日暮。纵闲愁、怎减刘郎风度。屠苏办了,迤逦柳欺梅妒。
宫壶未晓,早骄马、绣车盈路。还又把、月夜花朝,自今细数。
——杨缵(宋代)
作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除夕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意义上“一年”的结束,也代表了一个阖家团圆的日子。
在中国,家家户户聚在一起过新年,吃年夜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具有传统文化意义的节日。
关于年的由来,大家都知道是“通过放鞭炮赶走怪兽年”的故事,但现在很多小朋友对这个故事了解的也越来越少。
现在很多影视作品包括大家生活都会有过除夕的传统,“年”的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呢?
中国一部八几年的“剪纸动画”《除夕的故事》,除了告诉我们除夕的由来,也让我们对中国民俗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中国传统动画“剪纸动画”
在讲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部1984年动画的制作方式,剪纸片/剪纸动画。
剪纸片是我国传统美术动画片“水墨片、木偶片、剪纸片”中的一种,又称“剪纸动画”。
剪纸片是一种运用不同剪纸造型来表现故事情节的美术片。这种动画制作时,用纸剪成或刻成人物形体和背景道具,描绘色彩,装配关节。
摄制时,按剧情需要,将人物和景物的活动,分解为若干个循序渐进的不同姿态,平放在玻璃上,由人操纵。
依次扳动关节,采用逐格摄影(采用机械或电子控制装置,开动电影摄影机。
拍摄时,将纸偶平放在玻璃板上逐格拍摄,每次只摄取一格画面的摄影方法。)的方法拍摄下来,通过连续放映而形成活动的影像。
剪纸动画片是将剪纸艺术运用到美术片设计制作的一种的美术片类型,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剪纸片的背景是用画纸通过绘画、剪形、雕镂、刻划等方式制作的,也可以使用细纤维纸张制作纸偶以及背景,拉出绒毛状边缘,用以模仿水墨画的效果。
完成背景的刻划工作后,在将其贴在玻璃板上就可以使用了。
由于剪纸片中所有角色和道具、场景均为片状,以平面的方式制作,所以剪纸片中的动作少有转体或以透视的视角运动。
剪纸片的画面主要采用中国绘画的方式,即散点透视,讲究构图的完整性,不苛求细节,镜头内的主客观变化几乎没有,具有舞台化的视觉效果。
剪纸片的发展
世界上最早的剪纸动画是1926年洛特·雷妮格制作的的《阿基米德王子历险记》。
我国第一部剪纸片是中国动画片创始人之一的万古蟾在1958年制作的《猪八戒吃西瓜》。
1956年,万古蟾进入上海美术制片厂,他要创作剪纸片的夙愿,立即得到厂长特伟的大力支持。
作品由著名编剧包蕾撰写,漫画家詹同进行造型设计,同时,胡进庆,陈正鸿,钱家辛等创作人员都投入了这场全新的创作。
艺术家汲取了中国皮影艺术和民间窗花,剪纸等艺术特色,创造出第一批美术片的剪纸人物。
他们用木条钉出剪纸片摄影架,自制照明灯。1958年诞生的《猪八戒吃西瓜》也是中国动画片的一个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