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灭亡后东吴为何不复国 司马睿为什么能建立东晋
西晋灭亡后东吴为何不复国
本文为您带来的是司马睿为什么能建立东晋和西晋灭亡后东吴为何不复国的相关经验,请看下面详细的介绍。
西晋八王之乱后期,东海王司马越击败诸王,取得了最后胜利,以太傅录尚书事的身份掌控西晋政事。306年晋惠帝中毒死后,司马越立惠帝的弟弟司马炽为帝,是为晋怀帝,次年改年号为永嘉。
永嘉元年(307年),司马越上书,奏请让安东将军兼徐州诸军事司马睿出镇建邺,其时王导为司马睿的司马,两人遂一起渡江赴任。
司马睿是司马懿的曾孙,他的祖父是琅琊王司马伷,而西晋的皇帝是司马昭、司马炎、司马衷这一脉传下来的,所以司马睿在司马家族中属于旁支,地位并不高。王导则是琅琊王氏掌门人王衍的从弟,同样并非家族中最重要的人。
但此时,司马越掌权,为了招揽名士,装点门面,重用琅琊王氏的王衍,两人结成了同盟,可以说王衍便是司马越权力集团中的二把手。因此,司马睿和王导作为“自己人”,也受到了重用。
同时,司马睿继承了祖上的琅琊王爵位,封国就是琅琊,而琅琊王氏是当地的门阀大族,双方相互依靠,互为助力,因此司马睿和王导幼年时关系便很好。
司马越派司马睿出镇建邺,目的是为了让他为自己筹集粮草,同时作为万一将来作战失败的一个退路,只是后来司马越死在了项城,并没有来得及退到建邺。
而王衍打算将司马越的遗体运回东海过安葬时,路上又被石勒伏击,王衍被杀,司马越的灵柩也被焚烧。
在司马睿来南方之前,为西晋管理江东地区的人是陈敏。原来,西晋灭掉东吴之后,当朝者认为“吴人清锐,易动难安,”所以是一个多事的地方,很难管理。
晋武帝司马炎晚年曾想封一个幼子镇守江东,但大臣们以为必须派一个“壮王”才能胜任。八王之乱前夕,吴王司马晏才受封,但并未之国。
为了防备吴人造反,西晋以东南六州将士守江表,但随着八王之乱的进行,部队陆续被调离,这样一来,江东地区既没有“壮王”镇守,又无重兵镇压,江东几乎成为无主之地。
到了八王之乱后期,江东的士族知道西晋已经靠不住了,他们急需一个像孙策、孙权兄弟这样的人物来号令江东,以保障他们的家族利益。
但是遍观各大家族,却找不出一个这样的人来,于是他们决定拥护朝廷派来的陈敏,毕竟陈敏代表着正统,名正言顺。
与此同时,司马越也在联系陈敏,希望可以借助他的力量来帮自己消灭刘渊、石勒等对手。
然而,在这种形势下,陈敏膨胀了,他过江之后,既排斥江东的门阀士族,企图独霸江东,又自加九锡,声称要迎奉惠帝,与司马越争雄。
这样一来,江东士族和司马越都不能容忍陈敏,于是双方一拍即合,推翻了陈敏,陈敏兵败后被杀。
从陈敏的兴败过程可以看出,此时的江东士族由于受到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需要寻求一个强有力政权的庇护,而当这个政权不能保护他们的家族利益时,他们就会(T-J)起来推翻他,然后再继续寻找下一个人选。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司马睿出镇建邺,其身上不仅担负着司马越的重望,还承担着江东士族的希望。然而,司马睿刚到建邺的时候,其实并不受江东士族的重视。
根据《晋书》记载,司马睿“徙镇建邺,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而司马睿也没有坐镇江东,稳定局势。
司马睿过江两个月后,恰好西晋的一位太妃过世,司马睿居然还回去奔了个丧,去了一个多月才回来,可见当时他在不在建邺其实区别不大。
但是,同行的王导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他看到“吴人不附”的局面后,十分焦急,于是与堂兄王敦商量出了一个办法。
在三月上巳节的时候,王导准备了威仪十足的仪仗队,让司马睿乘坐肩舆出行,吴人见到之后都很惊讶,询问之下才知道是司马睿出行,于是纷纷在路两侧拜倒,史书称“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