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经验 > 历史典故 >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到底有多强 李世民为啥不选李恪

作者:李青青 更新:2024-03-12 05:12:59 来源:领啦网
导读:李世民的儿子李恪到底有多强,跟大家分享李世民为啥不选李恪和李世民的儿子李恪到底有多强的相关知识,具体详情如下: 吴王李恪其实资质平平,并无特别出彩之处,之所以他在后世史书中多次出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到底有多强

跟大家分享李世民为啥不选李恪和李世民的儿子李恪到底有多强的相关知识,具体详情如下:

吴王李恪其实资质平平,并无特别出彩之处,之所以他在后世史书中多次出现,其大半原因倒是因为他冤死于长孙无忌之手,一小半原因则是因为他的弟媳妇武则天。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到底有多强

李恪表现并不优异,反而劣迹斑斑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生母杨妃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李恪出生于619年,即武德二年,这一年李唐王朝刚刚建立,四周强敌环伺,谁也不知道唐朝能够存在多久,会不会像其他势力一样旋生旋灭。

对唐高祖李渊来说,此时谁能为他保住大唐江山,谁就是他最为倚重的人,而这个人毫无疑问就是李世民。

因此,李渊虽然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但对李世民也极尽拉拢之能事,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大封李世民的儿子们。

比如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一出生就被封为恒山王,嫡次子李泰被封为宜都王,李恪也不例外,在他两岁时被祖父李渊封为长沙郡王,授湘州刺史,显然这个刺史只是挂名而已。

公元625年,李世民在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左右十二卫大将军等一系列官职的基础上,晋升中书令,达到了其官职的顶峰。

中书令责任重大,甚至超过了尚书令,担任过此职位的比如东晋的谢安、隋朝的杨素等等。

李恪也跟随父亲的职位提升,被授梁州刺史,改封汉中郡王。汉中当然比长沙重要,所以汉中郡王的地位也略高于长沙郡王。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到底有多强

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不久后即逼迫李渊禅位,登基称帝。

李恪的身份从皇孙变成了皇子,爵位也随之提升,627年,李恪被封为汉王,从郡王提升为亲王。第二年又改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

这个时候,李恪虽然爵位和职位经过一系列提升,但年仅十岁,还谈不上有什么政绩可言。

但按照隋唐时候的规矩,皇子只要被封为秦王,就必须要就藩,也就是离开京城,到自己的封地去生活。然而李世民对李恪非常疼爱,以其年纪尚小为由,将他留在了长安。

其实,李世民的这个理由是很牵强的,汉文帝刘恒8岁受封代王,年纪比李恪更小,但也不得不到代国就藩。当然,刘恒不受刘邦喜爱也是事实。

李恪既然没去就藩,那么益州的事务谁来负责呢?这里就要解释一下唐朝的大都督究竟是个啥了。贞观初年,唐朝共有41处都督府。

每个都督府下面,又管辖着几个州府,都督府的长官分为三等,分别是上都督、中都督、下都督,掌管地方军事大权。而大都督就是管辖这些都督的职位,权力极大。

由于大都督的位置太过重要,所以通常不交给外人,而是由皇帝的兄弟或者儿子担任,就比如李恪这样的,年仅十岁就担任了益州大都督。

十岁的孩子当然不能处理军务,所以朝廷又给大都督配备了一个辅助,叫做大都督长史,地位相当于州府的刺史。而李恪的辅助,益州大都督长史,就是长孙皇后的舅舅高士廉。

所以,李恪在长安做益州大都督,而高士廉则在益州替李恪处理一切事务。高士廉的能力不用多说,把益州治理得有声有色,但这其实和李恪没有半毛钱关系。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到底有多强

《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中说,“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又说,“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翻遍史书,对李恪的评价就这么一句,但这句话是在太笼统了。

所谓“有文武才”,具体指的是什么?李恪做出了哪些政绩?史书中并没有提及,这并非写书之人忘记了。

李世民第十子纪王李慎,“迁襄州刺史,以善政闻,玺书劳勉,百姓为之立碑”。第十子徐王李元礼,“转绛州刺史,以善政闻,太宗降玺书劳勉,赐以锦彩”。

第十三子郑王李元懿,“累授绛州刺史,数断大狱,甚有平允之誉。高宗嘉之,降玺书褒美,赐物三百段。”可见,如果李恪有突出政绩的话,史书中断然不会没有记载。

倒是关于李恪的劣迹,史书倒有明确记载。根据出土的李恪墓志记载,“居鲁卫之亲,任侯伯之重,春秋鼎盛,血气渐刚,傅相怀赐罢之忧,宰司申切责之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李恪在做齐州刺史时,年轻气盛,做了很多违法乱纪的事情,遭到了朝廷大臣们的弹劾。

贞观十年,李恪从蜀王改封吴王,并被任命为潭州都督,但是却没有赴任。贞观十一年,拜为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都督。这个时候,李恪已经19岁了,于是出京赴任。

但在安州时,李恪“数出畋猎,颇损居人”,“坐与乳媼子博簺”。“博簺”是指赌博,意思是李恪多次外出打猎,踩坏了庄稼,还和乳母的儿子赌博,被御史柳范弹劾。李世民知道后大怒,罢免了李恪职务,降安州刺史,削封户三百。此时距离李恪到任还不足一年。

贞观十二年,李恪又一次被任命为安州都督。临行前,李世民怕李恪再犯老毛病,还专门写了一封信告诫他,告诫他“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三风十愆,不可不慎。”此外,李世民还让直臣权万纪担任李恪的长史,以时常劝诫他。

不知道是李世民的《诫子书》起了作用,还是权万纪的刚直起了作用,之后史书中再未见到李恪犯错的记载,当然也没有政绩方面的记载。

倒是权万纪因此受到了李世民的赏识,在另一个儿子李祐不太长进时,又调权万纪去人李祐的长史,结果李祐谋反,白白搭上了权万纪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