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天策上将到底谁封的 天策上将真是封无可封了吗
李世民天策上将到底谁封的
本文核心内容:天策上将真是封无可封了吗和李世民天策上将到底谁封的方面的经验,接下来一起来看看吧。
李世民的天策上将为武官之首,位在诸王公之上,在所有实职中已经是封顶了,但还是有虚职在名义上是高于天策上将的。
封天策上将前,李世民的职务已经到了顶点
武德三年,李世民奉命从长安出发,讨伐占据洛阳的王世充,连战连胜。同为北方“三巨头”之一的河北窦建德坐不住了,为了维系三方势力的平衡局面,他亲自率领十万大军救援王世充。
不料在虎牢关一战,窦建德大败,被李世民活捉。随后,李世民又让窦建德劝降了王世充。这就是赫赫有名的“一战灭两国”,为李世民登基之前武功的巅峰。
在此之前,李世民已经被授予雍州牧、尚书令、太尉、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等职务,地位已经很高了,如今又立下如此不世之功,李渊感觉赏无可赏,只好创造了一个天策上将军的职位出来,给了李世民,才外还让李世民在太尉的基础上,兼领司徒。
对古代官职不熟悉的朋友,可能听了没啥感觉,所以我这里就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几个职位有多重要,代表了多大的权力。
首先是雍州牧。东汉的时候,州牧是指一州的最高长官,但以后历朝历代就再没有州牧这个官职了,而以总管、都督、总督之类的替代,但有一个州牧保留了下来,就是京城所在州的地方最高长官,仍旧称为州牧。
唐朝的京城在长安,长安是雍州的一座城,雍州的最高长官就叫雍州牧。雍州牧掌管雍州的行政、军务、赋税等工作,权力多大就可以想象了吧。
再说说尚书令。大家都知道,秦汉时期是有丞相的,比如秦朝的李斯、汉初的萧何和曹参等等。
但丞相的权力太大,严重威胁到了皇权,于是汉武帝时就建立了“内外朝”制度,外朝还是丞相最大,内朝则以皇帝的秘书——“尚书”们最大。
在皇帝的支持下,尚书们渐渐压制了丞相。东汉时,刘秀正式建立“尚书台”,取代丞相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隋朝建立“三省六部制”,三省为最高权力机构,其中又以尚书省最重,其最高长官即为尚书令。
这个位置的重要性甚至高于雍州牧,通常都是由皇帝最信任的皇子来担任。比如,隋文帝时,尚书令就是后来的隋炀帝杨广。
然后说说太尉。说起太尉,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是《水浒传》中的太尉高俅吧,宋朝时的太尉的确是位高权重,但在唐朝却并非如此。秦朝时,太尉分管军事,为天下武官之首,和丞相、御史大夫一起并称为“三公”。
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仍旧管军事。隋朝三省六部制建立之后,“三公”就成了虚职,只代表了级别和待遇,没有实权了。
这种职位通常称为“加官”,即在某官员原有职务上加封,提高其待遇。李渊让李世民兼任 太尉和司徒,三公之中独占两席,也算是一个小小的提升吧。
最后说说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这个职务比较长,我们分开来解释,“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尚书令我们前面解释过,是中央最高行政长官。
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由于军阀割据,战乱不断,所以朝廷就需要权力很大的地方机构来处理复杂的地方事务,因此在地方上也仿照“尚书台”建立了“行尚书台”,运行方式和中央的尚书台一样,简称“行台”。
北魏时期,尔朱荣趁着六镇之乱掌握了政权,为了遥控孝庄帝,就将地方“行台”整合,建立了“大行台”,后来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
实际掌权者高欢和宇文泰也都自任“大行台”,下面也设左右仆射、左右丞、六部尚书等官职,掌握军政权力,无异于“国中之国”。
唐初的“陕东道”的管辖范围包括了几乎整个黄河以东地区,“大行台”的治所则设在洛阳。
在陕东道范围之内,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李世民是绝对的一把手,不仅军务、政务自己说了算,就连官员任命也可以自行决定,而不必对李渊负责。
这也是当李渊想让李世民离开长安到洛阳去时,李建成坚决不肯同意的原因所在。
这些职务无一不是位高权重,加在一起的权力更是大到没了边,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又立下大功,李渊实在是无法封赏了,只好新设立了天策上将军的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