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说红楼梦全是鬼 红楼梦中人物背后的恐怖秘密(2)
为啥说红楼梦全是鬼
《姽婳词》: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黄沙鬼守尸。
《芙蓉女儿诔》:尔乃西风古寺,淹滞青燐;落日荒丘,零星白骨。楸榆飒飒,蓬艾萧萧。隔雾圹以啼猿,绕烟塍而泣鬼。
至于林黛玉的诗词作品更是哀音频频了。
鲁迅先生读《红楼梦》产生了“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的感觉,而且认为“呼吸领会之,唯宝玉而已”。作者在创作中往往会在主要人物的身上倾注自己的影子,自己的一些观点和体会,这也是文学创作领域公认的。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作者的代言人。作者经历了繁华与落寞,几经荣辱,历尽坎坷,自然对人生颇多感悟。
他将女孩子比作水做的骨肉,清洁干净;比作花朵,美丽短暂;比作明星比作珍珠,珍贵而易毁灭。随着家族的败落,这些女孩子四散流离,有的芳颜早逝,有的音讯杳然,有的被世俗玷污毁坏。
这些曾经和他朝夕与共的女孩子今昔对照,更容易生出物是人非,繁华一梦的幻灭感。也就是在这种基调下,才成就了至善至美又至真至纯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故曰“风尘怀闺秀”。那么这种情境下写作的作品自然也就有了与生俱来悲悯情怀和悲凉基因。
越是美好的东西,毁灭的时候我们愈加心痛、惋惜,这就是《红楼梦》中的悲观消极的地方,也是读者会产生情感共鸣的部分。但是在一些人的视角下,感觉到的却是阴森可怖,是鬼故事一般的情景,那么美从何来呢?
这样的观点背后恐怕离不开索隐的观点,至今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红楼梦》是(Z-Z)故事的隐喻,明遗民之血泪。明清易代,家仇国恨,有多少人舍生取义,有多少人杀身成仁,这是每一个江山更迭之际都要面对的血腥与残暴,面对的壮志豪情与慷慨悲歌。
从第一回“当日地陷东南”产生联想,到“三劫”九十春秋,正好是公元1644年到1734年,在时间上也正好是明朝彻底灭亡到乾隆即位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