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由来 古代节日中端午节的由来和演变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
全面为您解析古代节日中端午节的由来和演变和关于端午节的由来的相关介绍,如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
端午节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长河中的点缀,是民族传统的文化节日。朔源于上古时期人们对天象的崇拜,对天龙的虔诚。据传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天现异象。
“角、亢、氏、房、心、尾、箕”七星宿显现在正南中天,形成飞龙形状,正印《易经-乾卦》之第五爻“飞龙在天”之象。
龙是统领水族的王,掌管兴云布雨。出于对天象的膜拜,对天龙的虔诚。古人们在天现飞龙在天之象,五月初五这天开坛设祭,拜求龙王为人间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到春秋战国末期,(Z-Z)大家、爱国诗人屈原的壮烈之举,为五月初五端午节,增添了厚重的一笔。让五月初五富有民族文化色彩的同时,更富民族精神之髓。
屈原生于战国末期,湖北姊归人。为楚怀王的大臣,三闾大夫。在朝力举富国强兵,举贤纳能、联齐抗秦之“美政”遭到奸佞之流的排挤打压,被贬流放至沅、湘流域。
期间未忘忧国忧民,忠心报国之志。屈辱中写下了《天问》《九歌》《离骚》等绝世爱国诗篇,成就了他爱国诗人的英名。
公元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郡都。恶耗传来,眼看郡都沦陷,悲愤自己的忠良之策不被采纳,以致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情难自禁,心如刀割。
于五月初五奋笔写下《怀沙》之后,愤然抱石投身汨罗江。以身明志,以死报国。
屈原的壮烈之举,感动了千千万万的楚国百姓。纷纷奔至汨罗江边,沿江呼唤大夫,数日不去。渔夫们划起木船,在江上反复搜寻屈原之身未果。
便拿来饭团,鸡蛋、用楝树叶包饭,外缠丝线(后来变化为粽子)投入江中,喂食鱼虾,等等能想到的办法来保护屈原肉身,使其不被水中食肉动物吞食。
每到五月初五端午节,沿江百姓都会包好粽子投入江中,以此怀念屈原。传承至今,五月初五端午节,融入了更多的民俗色彩,人们愈加重视端午节。
每逢节至,人们举行划龙舟,祭拜天龙,祈福祛灾。包粽子,吃粽子。投粽子入江河,怀念屈原,纪念屈原。
吃“五黄"(黄酒、黄鱼、黄鳝、黄瓜、蛋黄等带黄字的食物)寓意不会青黄不接,丰衣足食。
门头插艾草、菖蒲,驱邪避晦,健康安泰。佩香囊,驱蚊祛虫,趋吉避凶。等等活动。
让五月初五端午节,富有民俗文化色彩,民族精神之髓,演绎地方风俗的重大节日。
本文分享的古代节日中端午节的由来和演变以及关于端午节的由来的全部内容,您了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