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形制有哪些款式图片 汉服形制的几种款式及特点
汉服形制有哪些款式图片
本文为你详解汉服形制的几种款式及特点和汉服形制有哪些款式图片的相关知识,接下来就是全面介绍。
汉服作为传承了四千多年的华夏族传统服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布料、纹样、款式、裁剪方法、制作工艺等不断地推陈出新,款式越来越丰富,样式越来越精美,内涵越来越丰富。
从历史上看,汉服不仅在礼制上越来越完备,不同历史时期的汉服也有着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从黄帝的“垂衣裳而天下治”,到商周冠服制度逐渐形成,再到秦汉时期汉服形态日趋完善,汉服越来越成为华夏民族的鲜明标志。
经过魏晋、隋唐、宋明时期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汉服的品类、长短、肥瘦、款型、色彩、纹样及视觉效果不断地更新换代,领口、袖口、带式更是千变万化,最终形成了数百种之多的汉服款式。
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汉服在外观上如何变化,千百年来其承载的核心思想和民族精神没有变,甚至其基本的制式也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
今天,史普君就从服装制式的角度出发,跟大家聊一聊汉服的三种最基本的制式——上下分裁制、上下连属制、上下通裁制,它们所对应的汉服代表形制分别是:衣裳制、深衣制、袍衫制。
这里的制式与形制是有区别的,制式主要是针对服装裁剪制作的手法而言,而形制主要是指服装制作完成后的样式。中国古代汉服的形制不光包含服装的款式,更包含着装的制度,是华夏文明礼仪规制的重要体现。
01 衣裳制(上下分裁)
衣裳制,又称上衣下裳制,即把上衣和下裳分开来裁剪制作,上身为衣,下身为裳。这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是汉服体系的第一个款式,“衣裳”一词就来源于此。上衣为交领右衽,下裳围合包裹下体,皆以带结系,这也是汉服最基本的特征。
上衣下裳制相传始于黄帝。古代文献和出土的人形陶器证明,最迟在商代,上衣下裳制已经形成。先秦时期天子大夫参加祭祀等隆重仪式所穿的冕服、玄端,都是典型的上衣下裳形制。
秦汉至明末,无论服装如何变化,上衣下裳始终是历代男子礼服的最高形制。
可以说黄帝的这个设计,深远地影响了中华民族服装发展的历史走向,且把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自然观、人文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具有深刻的符号学意蕴。
上衣下裳制的特点是上下分开穿着,既方便生活,也便于劳作,所以适应性很强。后世流行的上襦下裙、上袄下裙,普通百姓所穿的上衣下裤,本质上都可以归属到上衣下裳形制中。
上衣下裳制是汉服的最早源头,也是汉服最基本和最正统的形制,深衣制、袍衫制都是在上衣下裳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是上衣下裳制的变形。
02 深衣制(上下连属)
深衣制是先将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然后再将两者相连缝合,即上下连属,使之“被体深邃”,形成一个整体。
深衣上下分裁是为了遵循上衣下裳的古制,而将上衣下裳缝成一体是为了方便,同时可以把整个身体包裹严密,使之深藏不露,既反映了中国“天地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反映了汉民族内敛含蓄、包容万物的文化品格。
深衣制是我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服饰形制,也是汉服中传承时间最久远的形制之一。先秦时期,深衣已经在社会上普遍流行,上自天子百官,下至平民布衣,不分男女老幼、不论职业贵贱均可穿着。
两汉时期曲裾深衣和直裾深衣的流行和普及,使得深衣成为汉服中最具形象标识的形制。宋代著名学者朱熹通过对《礼记》深衣篇的考证和研究,制作了朱子深衣,为深衣制定了严格的规范和形制要求,并赋予了深衣更深厚的礼制文化内涵,在历史上影响很大。